这一年,我们跟科学家上天下海|复盘2021
2021年即将落幕。
这是高山书院追寻科学路上的第5个年头。也是我们将探索步伐拉回到国内的第2年。
这12个月,我们去了云南、贵州、重庆、深圳、南京、上海、北京、西藏......一场突然的疫情打乱了我们迈向全球的脚步,却也让我们得以好好探索祖国这片辽阔的土壤,了解她肥沃与神秘的一面。
层层递进的科学之行
在贵州天眼,我们经历了一场科学的启蒙。
先是跟吴国盛教授从古希腊、古代中国出发,理解科学偶然而珍贵的诞生;再通过毛淑德教授的引力透镜,感受宇宙之神奇;最后随着汤超院士以斜杠视角横跨生物、物理与数学,窥见了生命之美。
高山书院师生在“天眼”望远镜观景台
亭外雨声、亭内读书声,高山同学分享会现场
从启蒙到出发
在重庆816地下核工程基地及北京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我们直面了宇宙万物的底层逻辑。
在高原宁院士、王贻芳院士及吴王锁教授的带领下,我们看见五光十色的物质背后的本质——粒子与能量,以及各种粒子如何通过不同的“组队”和“拆伙”,锻造出我们今天所见的世界的样子。
还有未来万众期待的人造太阳。随着李建刚院士的第一手视角,我们对未来能源的概貌与进展有了更准确的理解以及更生动的想象;同时中国在世界技术舞台从仿制走到自立,再从自立走到与西方分庭抗礼的奋起经过,也深深触动着我们。
高山书院师生参观816小镇
从地球到宇宙
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我们望向了更深处的宇宙。
透过紫金山副台长吴雪峰、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李向东的分享,我们的感受特别深刻:地球上的物理条件是有限的,唯有借助更远更极端的宇宙一再突破固有的认知边界,我们才可能发现自身更多的盲点,揭开世界更多的真相。
当然,科学的好奇心不满足于远观。
中国“祝融号”探火成功的创举之后,我们到访了北京国家天文台,跟“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一起“冲出”大气层,了解了中国积累的深空探测技术,并探讨人类追逐地外探索的利与弊、得与失。
紫金山天文台课程现场
在北京天文台,听韩启德院士高山夜话
另外,在贝索斯、布兰森接连登上太空并掀起另一波太空旅游热潮之际,我们也进一步向吴季院士了解了载人航天的未来前景与布局。
从天边到海下、从无机到有机
在诺大的宇宙里我们发现了无数的天体和物质,但已知的生命,只出现在地球。生命从哪里来?除了无边的宇宙,等待发掘的还有眼前的地球——尤其是地球上占据70%表面的海洋,很可能就藏着很多事情的谜底,包括生命的起源。
在山东青岛,我们跟吴立新院士、崔维成教授及张鑫教授“下潜”到水下万米的深渊,了解深海中神秘的暗黑生物链,看蛟龙号、发现号以及未来更多的深潜器如何揭开这一串藏在海底的秘密。
高山书院师生在“科学号”上
崔维成教授给同学们讲述“蛟龙号”背后的故事
在云南抚仙湖,我们也跟张文宏医生、李德铢教授、朱茂炎教授重温了生命从0到1、物种从1到N的幸运。40亿年前的某一瞬间,毫无生气的无机分子究竟是怎样变成氨基酸、蛋白质,以至于有遗传记忆、能自主复制的核酸,诞生出第一个生命,再在寒武纪爆发出今天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我们了解了一些相关研究和假说,但真相依然成谜。
数亿年来,这些缤纷的生物一直经历演化,但对演化的过程,我们一直存在一些或小或大的迷思和误解;为此,周忠和院士特别讲述了人们对进化的几大误解,为我们正本清源。而金力院士则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千古迷思着手,带我们回顾了我们的祖祖祖祖祖……祖先的演化过程,如何从树上下来,再走出非洲,并在迁徙路上演化出我们今时今日的黄皮肤。
在澄江化石地博物馆,朱茂炎教授讲生命的起源
张文宏医生剖析病毒的秘密
高山第一届年会上,同学们演绎对“进化”的思考
从生命到智慧
演化过程中,人类靠着超群的智力,爬到了生态链的顶端。
在上海中科院神经所,我们试图窥探这智力的本源。在蒲慕明院士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大脑神经元的基本原理与前沿发现,并了解了当前中国脑计划“一体两翼”的概况——以绘制一张完整的大脑神经网络为基础,展开两翼,一边模拟脑,让机器更好地解读人类、反映人类、服务人类,另一边则保护脑,寻找各种脑疾病如老人痴呆、抑郁症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上海思享课,跟随蒲慕明院士和张文宏医生学习
蒲慕明院士分享“中国脑计划”
在北京天空之城,意犹未尽的我们继续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主任樊东升探究了脑疾病,特别是渐冻症的秘密。虽然病因尚未可知,但我们看到了医学研究的进步与前景。平时多重视疾病、多关注健康、多投身科学,越有资本和能力,越要投身科学。
另外,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评选委员会成员Carlos Ibanez也分享了他关于肥胖的最新研究,其实除了药物干预,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保持心态的平和,关注日常饮食。
蔡磊先生、鲁白教授、樊东升医生探讨渐冻症的秘密
Carlos Ibanez分享关于肥胖的最新研究
从支配到共存、从索取到保护
近半个世纪,在气候暖化及生物多样性危机下,我们也开始反思: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身为万物之灵并不在于统治生态、对自然界予取予求,而是建立文明的生态,和自然界共存共荣。
在西藏纳木错,我们跟朱立平教授了解到了很多关于青藏高原的“秘密”,作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对整个亚洲生态、水源乃至气候扮演的重要角色——而我们特别不愿意相信,她在气候暖化下已经危在旦夕。
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承认问题。去年我们国家立下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随后全国统一碳市场面世,这都是我们走出的第一步。课堂上,贺克斌院士专门给我们勾画了世界碳中和的技术趋势以及国家五碳并举的战略布局——资源增效减碳、能源结构降碳、地质空间存碳、生态系统固碳,及市场机制融碳。
生态文明,未来,我们还要走很多步。
高海拔冰川下,极限营里的极限运动
极限科学营开营仪式
从好奇,到谦卑
就这样,这一年我们跟科学家徜徉在一道道待解的谜题中。看似漫无目的,其实方向也特别清晰——为了溯源,为了看到事物背后更深层的本质。
现代科学之所以驱动了人类文明近数百年的几何式增长,也源自这一份纯粹的好奇心。
过程中,我们也收到了蒲慕明院士及李建刚院士语重心长的寄语:科学探索,初心固然纯粹,但也要多注意实用、多解决问题。由科学家纯粹地出发,靠企业家务实地落地,或许也是科学与企业搭档配合最深刻的姿势。(详见:在科学的世界,平凡人也能做非凡事丨高山公益发布会实录)
话说回来,世界的底层逻辑其实不是我们今年最大的收获。
这一路看科学家如何提问、如何思考、如何验证、如何推论,我们真正收获的是那一套能带领我们找到更多底层逻辑、预见更多未来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
毕竟事物的本质一直在那儿,也没有躲着谁,但科学家们却特别善于抽丝剥茧,从纷乱的表象一把抓住本质。
高山书院2018级同学、纷享销客创始人兼CEO罗旭曾说到:“来高山的求学更多不是“术”上的提升,而是提高对事物底层逻辑和价值的理解。从宏观角度来讲,你会发现,科学精神的核心,就是去发现和总结宇宙的规律。不管是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还是牛顿定律,本质都是发现事物的规律。学习科学会让人具备终极思考,培养独立辩证的质疑精神,有了这种更底层的思考之后,你会重新定义和提升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也因为追求辩证与质疑,在这里大家没有架子、不讲权威。在青岛辩论会唇枪舌剑、在抚仙湖圆桌集思广益、在内蒙教育论坛据理力争,课上与课下,导师、同学不同的想法剧烈但理性地碰撞在一起,激荡出了很多过去被我们忽略的火光。
吴国盛教授在课上曾提到,现代科学在铸造今天伟大文明的同时,拿掉了权威、杀死了上帝、抹掉了人类的信仰。这时候,剩下的只有我们自己,遇到难题得靠自己的智慧去解决。而这个智慧,就来自各种视角的碰撞与交汇。
青岛辩论赛现场
高山年会师生趣味辩论赛
总的来说,这是我们从好奇,到谦卑的一年。面对前方那么多的未知、面对大自然、面对优秀的老师与同学,说实在,也很难不由心底产生谦卑和敬畏。
衷心期待明年更精彩的路程。
你最感兴趣的是高山书院哪一站的课程?欢迎留言区互动,点赞最高的留言将获得高小山送上的神秘新年礼物一份哦~
2022年,高山书院师生们的科学探索足迹,将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希望更多追梦的人,与我们一起,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一路同行。
整理丨邱施运
编辑丨朱珍
推荐阅读
1 | |
2 | |
3 | |
4 | |
5 |